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990米,就来到京冈街道下路村境内。2023年春,记者一行走进下路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38个社区(村),也是进入京冈境内的第4村。
下路村鸟瞰。王育能 摄
下路村俗称塘口霞露村,位于京冈街道东部,榕江南河北岸,东与新王村相接,南与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三村村、下底村隔江相望,西与林厝村、陈厝村夹水为邻,北与佘厝村毗邻。该村地处平原地带,因水而形胜,东临双溪胜景,南濒榕江碧水,榕江支流行经西侧,内河“十八湾”依绕北边,引榕干渠支渠穿村而过,村境沟塘罗布,自古为可耕可渔的“鱼米之乡”。
下路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01
创寨至今600余年
据2021年《揭邑渔湖都塘口王厝王氏族谱》载:霞露王氏为塘口王(今新王村)王氏的第二代传人。明初,塘口王姓始祖王崇隐携子王笃叟、王朴叟由磐溪都义口村(今属揭东区霖磐镇桂西行政村)迁入,王崇隐长房王笃叟后迁至西南处,创居霞露村。今新王村中的王氏宗祠为新王、下路两村王氏的共同祖祠。
清代以前,霞露居民聚居的地方,被视为塘口的一部分,在清乾隆《揭阳县志》渔湖都表上,则分为塘口和塘口市两个村子,而都图上,则标为塘口市、塘口尾,因为有多姓聚居于塘口,人们将霞露王氏并称于塘口王氏之中,合称塘口王。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霞露为广美段所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广美段析分为广美、长美和联邻3乡,霞露为联邻乡所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京冈乡和联邻乡部分村合置为渔南乡,霞露隶属渔南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霞露因“露”与“路”音同,逐步转写为霞路,与邻近的7个村子合置为南联村,后因位于凤联村南面,改名为凤南村。1951年,凤南村改称凤南乡。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凤南乡和京冈乡合并为京冈中乡,霞路为其所辖。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京冈中乡并入渔江大乡。同年9月,渔江大乡与梅联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凤南为其一,霞路为凤南高级农业社管辖。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霞路隶属凤南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霞路隶属凤南大队。当年冬,从凤南大队东部划出胡厝、新路、新王和霞路等4村,分设新的大队,因4村均沿北河、南河,主要从事渔业、织席等副业,命名为副业大队。1984年,随着撤公社改区、撤大队改乡,副业大队改称副业乡。此时,霞路又因“霞”当地口音多读为“下”,而转写为下路,为副业乡辖4村之一。尔后,副业历经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下路仍为其所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2年8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揭阳市在渔湖镇划出19平方千米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1994年5月9日,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扩至渔湖全镇。1995年4月,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在渔湖镇分设溪南、凤美和京冈3个街道。副业村被划归新设置的京冈街道。1999年,京冈街道将副业村一分为四,原所属4个自然村全部升格为行政村,下路村自此开始单独建制为行政村。
下路村委会。郑楚藩 摄
2013年3月调整行政区域,下路村属揭阳空港经济区京冈街道所辖。2022年4月,下路村随同京冈街道划归榕城区管辖。
02
特色渔业“揩涂虾”
下路村地处榕江水系中下游南北河交界处,村民临水而居,除了发展种植业,旧时多以捕鱼为生,“揩涂虾”是他们最为出名的技能,曾是村民讨生的重要收入来源。
“我们村毗邻双溪嘴,得益于咸淡水交汇的地理优势,江河常年水产丰富,经常可捕捞到各种淡水鱼类和浅海至河口区鱼虾。每年的春夏之交,更是‘涂虾’盛产季,渔民们就会用一种网孔特别细密的渔网系于船尾捞捕,将鲜美的‘涂虾’捞上岸后售卖给四方食客,以此赚取生活补贴。”据村民介绍,“涂虾”并非是特指哪种海产品,而是多种海水浮游生物的集合,其中既有鱼卵,也有虾卵,还有其他一些微型浮游生物,它们对生长环境非常挑剔,多见于水质较好的水域,需要用特制的渔网才能捕捞得到,而在长期的捕捞作业中,下路的村民早就练就一手“揩涂虾”的绝活,这里出产的“涂虾”鲜甜美味远销周边邻近县镇及饶平福建等地,是下路村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以至于在“涂虾”淡出江湖多年之后,村民走街串巷叫卖“涂虾”的景象仍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与周边众多乡寨一样,下路村历史上也是个典型的纯农乡村。因为人均耕地少,清代中期才逐步发展捕捞业,并在乾隆年间(1736~1795)从内河逐渐向汕头浅海发展渔业生产。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下路村渔业一直在多种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中探索前行。20世纪50年代末,下路村及周边村的渔业经济一度归由渔湖公社渔队统管,其时,村民们除了在附近水域捕鱼外,很多还远赴外地甚至出海进行渔业作业。船队东至饶平、南澳岛及以外,西至中山、番禺、珠海等地。60年代后期,随着生产体制下放,大队渔队解体,“吃大锅饭”分配体制结束,这一改变却有效地激发了渔民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捕捞产量,效益明显提升,这一时期,除了各家各户有小渔船,村里还添置有机动渔船,甚至还购置了五六十吨可出海的机帆船,使捕捞领域不断向外港延伸。至70年代,海洋捕捞成为全村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渔业服务得到相应发展,渔队不仅在祠堂前港创办了修造船厂,保障船只运行,还在汕头设立“驻汕”办事处,外请师傅传授捕捞技术等等。当时,村渔民收入是农民收入的近10倍,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大部分家庭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下路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村。
如今,村里的少部分渔民保留传承了本村传统捕捞作业的方式,仍以兼业的方式坚持渔猎。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生态环境管理不断加强,榕江及近海水域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并持续向好,自然水域渔业资源明显恢复,消失多年的“涂虾”也重现江湖,许多渔民得以重操旧业,村里寨前片灰埕的临时市场,再次成为周边邻近出售渔产品的集散地。
03
旧时曾为“小香港”
20世纪50年代末,下路村与胡厝、新路、新王三村并属揭阳县渔湖人民公社副业大队,4个村走起了名副其实的副业发展之路,村口的“市篮渡”是其副业兴盛的重要见证。
据饶宗颐《潮州志》记载,“塘口渡”俗称“市篮渡”,为通往潮阳关埠下底村之要津,现在仍在使用中。渡口原属塘口新王村,“公社化”改制后属下路村。清代时渡口所在位置有圩市,为繁华热闹之处,故时称“市篮”,新王村有村民聚居于此,民居连接至现在的“市尾”地界,故此命名为“市篮渡”。
市篮渡。郑楚藩 摄
“因为商贸往来,多经此地,村里的‘市篮渡’商贾平民终年络绎不绝,渡口十分繁忙,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在村民王炳春的记忆中,下路村的副业一直很发达,而“市篮渡”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时,此地曾有鱼露厂旧址,载货的福建船一到,光货物装卸就要花一整天的时间。直到后来桥梁交通完善,渡口生意才日渐式微。
而在村民们的集体记忆中,除了渔业,养猪也是下路一带村民另一个主要的副业收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提出“猪多、肥多、粮多”的口号,号召农民发展养猪业。1958年,渔湖公社在新王、下路交界处的市篮渡口办起了“万头猪场”,还附设鱼露厂、酿酒厂、米粉厂、孵房、三鸟场等。万头猪场占地10亩,干部、职工110人,猪栏400个,养肉猪1600头,这为解决当地劳力提供了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村里的副业与农业相辅发展,为村集体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助推了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下路村不仅坐拥万头猪场和鱼露厂两个镇办企业,还有上级派驻的卫生站等机构,在集体产业的带动下,村集体经济在当时发展较为迅猛,这一带成了有鱼有肉有米的‘小香港’,在六七十年代辉煌一时。”村干部王培财如是告诉记者。尔后,随着行政区划调整,万头猪场旧址划归新王村;鱼露厂旧址曾改建为副业初级中学,后来由于榕江防洪堤围建设而拆迁。
04
潮乐兴盛乡风淳
下路村乡风淳朴,民俗活动丰富,族人之间团结自强,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和家庭文化传承。
因旧时村中青年多外出从事渔业,与家人聚少离多,所以村民传统上对中秋、春节等团圆的节日尤为重视,很多外出工作者纷纷回乡。正月村里谒祖拜祭、请戏演出,“做丁戏”“营佛祖”等民俗活动颇具特色,而在一年一度的“大闹热”中,族人们也增进了团结,凝聚了向心力,有力地推进了乡风文明。
由于村民对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视,潮乐在这里也十分兴盛。“原村中有锣鼓队,有时老一辈会自发组织教习后生锣鼓演奏技巧。平时,乐友们也经常齐聚弦乐间、老人室或公厅一角,吹拉弹奏,自得其乐,气氛十分融洽。”据村干部介绍,由于爱好者众,村内的潮乐人才也不在少数,其中以潮乐演奏参加比赛获奖者也不乏其人。社区中还有多人为潮剧演员,有的还在广东潮剧院担任重要角色,担任剧团团长。
除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崇文重教,诗礼传家自古也是塘口王氏的优良传统。村中早在明清时期,就筑建私塾书斋,村内的“春溪公祠”曾为全村办学之场所,于2005年才停止办学。后来,为解决本村和周边村寨儿童的读书问题,下路与新王等4村还联合兴建了副业小学,并共同出资100万元,成立了奖教奖学基金会,每年坚持对品学兼优的学子给予表彰奖励,这一奖掖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村人的勤读好学的风气,村每年高考上线率在全渔湖都在靠前位置,奖教助学的优良传统也得到乡贤的大力支持,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王氏春溪公祠曾为全村办学场所。郑楚藩 摄
05
村貌规整景色新
下路全村总面积0.75平方千米,总人口1900多人,村子虽然不大,也算不上富裕,但村容整洁,规划齐整,因为常住人口多,给人感觉生气勃勃。
据了解,下路原来在揭阳市区属于比较闭塞的“省尾国角”,村里的道路、溪河等各方面的村容村貌此前都较为落后。2014年以前,村里甚至没有一寸水泥路,连主干道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近年来,村“两委”在区委区政府、街道党工委的大力引导、支持和帮助下,在原有环境基础上,加大投入,重点围绕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村民活动场地等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村居环境。通过建好基础设施、做好公共服务、抓好乡村治理等方面,促使了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取得新的突破。
下路村村道。郑楚藩 摄
目前,下路村道路两旁多品种的苗木错落分布,村内篮球场等活动空地绿树成阴,配套有石桌石椅,成为群众锻炼健身、休闲娱乐、避暑乘凉的好去处。为响应农业农村部耕地不抛荒的倡议,村西片除了保存有水田100多亩用于水稻耕种外,还利用荒地种植了风铃木林、辅以成片格桑花、万寿菊等花木,形成了“四季常青,花果飘香”的乡村生态环境。此外,为营造整洁有序的村居环境,村于2018年率先围建了垃圾场,还在2020年主干道榕新路实现水泥化之后,划设了130多个车位,规范村民车辆停放,成了整个街道最先规划车位的乡村。
下路村村貌。郑楚藩 摄
“为保留100多亩水田的耕种和市篮渡的正常经营,村里每年要增加不少花费,虽然现在这两块都是划归个人承包,但村每年还需投入一定费用用于农田管护、抽水灌溉、油差补贴、船只维修等,做的都是‘亏本生意’。”尽管如此,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少鹏看来,有些传统即使花钱也不能丢掉,至于未来的规划,王书记称心头仍放着三件事亟待解决:一是村内水管老化破旧的改造。二是寨前两片灰埕的水泥化铺设。三是村公所前老池的疏通和石篱建设的完善。王少鹏表示:未来,将在推进美好村居建设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力促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并将以党建为引领,立足村情,聚焦民生建设,不断改进、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描绘下路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蓝图。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JDXB1111111
本站收集的资源仅供内部学习研究软件设计思想和原理使用,学习研究后请自觉删除,请勿传播,因未及时删除所造成的任何后果责任自负。
如果用于其他用途,请购买正版支持作者,谢谢!若您认为「LPWK168.COM」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1352181545@qq.com 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