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创始人及CEO、超级用户、专业投资人,三种身份的切换和排序,对方三文既是乐趣也是挑战。
文 / 潘鑫磊 本刊资深编辑
“我准备出一本书,内容是我在雪球的聊天记录,请大家帮忙起个书名。”
2017年7月28日,方三文像往常一样在雪球“刷帖”,一天的发帖量少则一二十条,多则四五十条。这条求助帖发出后不到两分钟就涌进来十多条回复,其中一个书名提议是“《您厉害,您赚得多》”,这条回复最终在2000多条评论中脱颖而出,收到超过800个赞。两个多月后,新书《您厉害,您赚得多》面市,这本被冠以“聪明投资者的聊天记录”就是方三文和雪球千万用户经年累月“刷”出来的跟帖集锦。
雪球用户不时还会搭上几元小费就投资理念、职业规划、市场行情甚至各路八卦咨询方三文,方三文也乐得笑纳解答,自己则以100元到1000元不等的打赏金额求教用户相关投资问题。工作就是聊天,聊天还能出书,如果这样的互动关系还不够特别,方三文甚至还做过雪球用户的证婚人,男方是IT工程师,女方是记者,双方在雪球相识相知……
以上是方三文作为国内最大投资者社区创始人及CEO最为享受的工作内容。“主业:陪聊;副业:陪赌”——方三文打趣般的自我定位让他在耕耘雪球这六年多的时间里收获了近30万粉丝,虽然个人ID后面紧跟的就是“雪球创始人”,不过相比“方总”,用户喜欢直呼他“方丈”,一来二往成了热词“佛系”的代言人。
但凡和方三文打过交道,又会觉得“佛系”定位岂止形似,在他身上,很难察觉到资深媒体人出身的印记:没有长篇大论,很少滔滔不绝,情绪起伏极其稳定,除非谈到他特别感兴趣的话题,才会选择更具张力的表达。方三文创立的雪球某种程度上看也很“佛系”:创业六七年,员工不过百来人,几乎不打广告,同期甚至晚于其成立的互联网公司无论在用户规模、融资估值还是仅仅在声势上都要盖过雪球不少。
但就是这样一家很多人眼里的“慢公司”,在国内居民资产配置从以房地产为主到逐渐加配各类金融资产的超长周期下,通过越来越具黏性的线上社区牢牢占据入口,逐渐构筑起一站式金融产品交易平台,“护城河”开始凸显。这一奏效路径部分靠及时转型,部分一早谋定,甩开对手除了靠战术,更重要的是对原点的认知。
对方三文来说,公司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基于自己的不同身份又有着不同指向:作为创始人及最高管理者,要学会自上而下;作为超级用户,更多则是抠细节、抓体验;作为专业投资者(十余年股市投资经历,去年还在雪球成立了一只私募基金),又要时刻保持对市场、行业及投资标的的关注。三种身份的切换和排序,对他既是乐趣也是挑战,我们的对话也就此展开。
方三文,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南方报业集团和网易公司工作,2010年创办投资网站“雪球”,2017年创立雷石价值基金。入选《财富》中文版2012年“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
做媒体还是做互联网?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对互联网公司来说,雪球创立的时间不算短了,和那些用户量动辄过亿的消费互联网企业相比,你怎么看雪球今天千万级的用户规模?
方三文:你知道全国有多少股民吗?
CBR:A股开户股民已经超过1亿人。
方三文:这样的看法是错的,你没有考虑沪市和深市要排重。实际上排重之后,投资者的数量只有5000万人,真正账户里面有钱的大概4000万人,我们已经占了一半的市场份额,并且还在不断涌入大量新用户。在可预见的将来,雪球基本上会覆盖到绝大多数股民。
CBR:雪球之所以今天可以领跑国内的投资者社区,很大一个原因是你们在创业之初就决定从PGC转为UGC(由专业人士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本质上是对雪球作为媒体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的定位。你本人作为资深媒体人出身最后做了一个很不“媒体人”的决定,为什么一开始就放弃了专业主义这样的职业情结?
方三文:我没有这个情结,完全没有,相反我对它持相当怀疑的态度。我觉得你创业做什么和你怎么认知这个东西完全是两回事。我最开始做媒体的时候,我们的假设是记者在接触信息源方面比别人有优势,编辑在判断读者口味上有优势,但当我在1998年前后开始接触互联网时,当时还是论坛模式,还没有门户网站,我就喜欢泡论坛,泡得越久越发现之前的两点判断都是错的。
第一,记者在接近消息源方面并没有优势。因为记者总是要等到新闻发生以后才能去接近,同时记者的数量是有限的,工作的时间也是有限的。真正有优势的人是在每一个时间点上都能比记者更快接近消息源的人,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才有优势。第二,编辑也没有判断读者需求的能力。因为读者的需求千奇百怪,经常跟编辑的判断出现巨大偏差。
CBR:但雪球的创业团队都是传统采编出身,怎么说服他们?
方三文:对,这个东西不能不说是有路径依赖的,最早的团队确实是以生产内容为主,但现实是,内容已经成了海洋,你再往里面加几瓢水,意义不大。转成UGC之后,效果立竿见影。
CBR:这个模式背后的逻辑就是平台把从前属于分析师、财经记者、基金经理的那一群特定的少数人变成不特定的多数人,内容供给出现井喷,但如何从海量内容筛选出优质部分,可能是维系社区黏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到运营层面,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方三文: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我认为优质是由用户自己来定义的,我们定义不了优质。雪球在这个问题上经历过两个阶段:首先我们非常明确优质应该交给用户自己定义,因为每个人的定义标准都不一样;其次,有了这个判断后,产品再据此迭代,比如用户可以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人和股票,关注的内容就会成为用户的订阅流,这是我们起步阶段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下一个阶段碰到了新问题,用户没有订阅能力或者难以描述自己的需求怎么办?那就看什么东西会暴露用户的需求,答案是用户的行为。我们根据行为来对用户画像,从而进行内容匹配。比如我们可以把股民粗暴地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看图表的技术派,另一个是看财务数据和商业模式的基本面派,我们发现技术派投资者也会看基本面派的内容,但反之不成立,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基本面派的投资者看到技术派的内容。
CBR:等于你们通过技术手段在后台给用户打标签?
方三文:对,随着用户行为的增加,用户特征会更加明确。比如雪球App首页原来是人工推荐,即内容团队在每天用户生成的数十万条帖子里进行选择,现在全部是机器推送,点击量比人工推荐翻了几十倍。
CBR:类似今日头条以算法替代编辑的模式,你们对这条路的把握有多大?
方三文:空间非常大,一方面有一些基本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现在还有些质疑;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是非常吓人的。比如今天给一个8岁小孩推送的内容在两年后会慢慢更改为适合10岁儿童的内容,里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让社区“失控”
CBR:今天雪球上的一些活跃用户已经相当有知名度,你们会针对这些所谓的头部用户采取一些特殊的运营手段吗?
方三文:首先这些用户的确具备内容生产的能力,他们可以利用算法系统得到更多的关注,这里能收获很多东西:最简单的是虚荣心,随着粉丝积累,信用开始积累,也会带来一些经济利益,但我觉得雪球真正要关注的并不是所谓的头部用户。
举个例子,我前两天发了个帖子,征求大家对三星的看法,因为我的粉丝足够多,得到的回馈是惊人的——三星的员工、三星的经销商、半导体行业人士、各类研究者都给我反馈,丰富程度是线下或者其他线上社区不可能达到的。这些用户大部分不是知名用户,你都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把这种不可知的信息来源组织起来,最后提高你的认知和投资决策质量,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CBR:这批用户可能平时沉默居多,但一旦有什么他感兴趣的,也愿意参与,虽然频率依然很低。
方三文:这才是一个社区的正常形态,十个看帖的一个回帖的,不可能每个人都高频度地去发主帖,就像我们不去定义哪些内容是好的,哪些内容是差的,用户也不去定义哪些是头部,哪些不是头部,都是混沌和变化的。如果哪天全部指望头部用户里的十个花旦,那雪球就完蛋了。
CBR:雪球早几年就完成了C轮融资,现在也开始考虑赚钱了,大的指导方针是“让交流和交易同时发生”,在社区里植入各类金融产品促成交易,这个模式能跑通吗?
方三文:在商业化层面,我们最早的规划就是让交流服务于交易,这点是非常确定的。现在尝试下来没有任何问题,用户非常愿意在雪球交易,不管是买卖股票还是购买基金,而且规模和量级还在快速增长。
CBR:国内现在也出现了很多针对投资者人群的大小平台,有主打社区的也有主打交易的,雪球的护城河是什么?
方三文:总体上来说,交流是可以差异化的,但交易很难差异化。我们非常确定在交流这个层面,现在基本很难有谁能跟雪球竞争,而在交易层面最后大家都会趋于同质化。我们这个行业跟直播一模一样,直播是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它相当于交易,但是所有光做直播的现在都挣不到钱,因为它解决不了用户获取的问题。只有原来有社区的,比如陌陌和YY,它们在社区的基础上做直播就很挣钱,道理是一样的。
CBR:在这个阶段,如果现在有人砸很多钱和资源进来,想在社区层面再复制一个雪球出来,门槛有多高?
方三文:我看不出有任何人能跟我们竞争,就算你现在投100亿元人民币想再做个雪球,根本做不出来。但这件事又很有意思,就是这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吹牛我们有什么独门秘笈,但其实完全没有。从产品形态上看,谁都可以做出来,但只有我们把这个事情做成了。
CBR:最初做类似产品的竞争对手多吗?
方三文:太多了,曾经有段时间有20多家,后来基本全关了。可能关键在于对这个事情本身的看法,就是你到底相不相信交流对投资者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对这件事的判断未必相同。一旦有很多人做同一类产品形态,十个里面有八个是投机者,他们折腾一下发现一是很难挣钱,二是没用户,所以选择投资还是投机会导致你对这件事的决心和看法不一样,将信将疑和全信就不一样。
认识自己最重要
CBR:很多人都说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正在发生大切换,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入资本市场,但所谓的拐点似乎又很难判断,你怎么看?
方三文:理论上,长期趋势肯定是金融资产的占比要上升,房产的占比要下降,其他国家及地区比如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经验就是这样。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转弯是很难判断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短期来看,大家依然是趋势投资者,追涨杀跌。
CBR:就你个人在雪球上这么多年的观察,国内投资者群体是否出现了一些变化?
方三文:没什么变化。这个市场上能挣到钱的肯定是少数人,这一点永远都不会变,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大家经常犯的错误有这么几个:
第一是你的能力和预期不匹配,所有人都想去挑战巴菲特就很荒唐;
第二,你挣的钱到底是什么?是挣市场波动的钱还是企业增长的钱?大部分人想挣波动的钱,这就很难;
第三,就算想挣企业增长的钱,但很多人每天幻想的是抓住涨停板,但企业的基本面是缓慢变化的,利润是一天天积累起来的,周期也不匹配。
CBR:你在新书里重点谈了投资者的三个层次——认识自己、认知市场、认识公司,哪个是最重要的?
方三文:认识公司基本上永远无解,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有认识公司的能力。认识市场有些人能建立,有些人建立不了。认识自我一定得建立,如果你对自我没认知的话,投资这件事你一定行不通。
CBR:你觉得你自己是什么类型的投资者?
方三文:我属于对自我认知和市场波动的认知要比绝大多数人好,但对具体公司和行业的认知优势非常有限的一个人。
CBR:雪球创始人、雪球活跃用户、投资人,你个人更喜欢哪个身份?
方三文:我更喜欢自己作为雪球用户的身份,包括在上面发帖子、管理基金,这个身份我很能驾驭。至于管理公司的身份,好处是我可以有个创始人的头衔,困扰是每天要面对很琐碎的具体业务,我的解决办法是信任同事、充分授权,将决策权尽可能地下放。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需要你事无巨细地去管理公司也不一定是好事,最好你不要去找事,让事来找你。
CBR:很多人说你很“佛系”。
方三文:因为他们叫我“方丈”,就说我的投资风格是“佛系”,其实也没那么自在,每天还是有很多烦恼的事情。
本文刊载于《中欧商业评论》2018年6月刊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6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JDXB1111111
本站收集的资源仅供内部学习研究软件设计思想和原理使用,学习研究后请自觉删除,请勿传播,因未及时删除所造成的任何后果责任自负。
如果用于其他用途,请购买正版支持作者,谢谢!若您认为「LPWK168.COM」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1352181545@qq.com 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
暂无评论内容